主页 > 银行从业资格 > 风险管理 > 2012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辅导-信用风险监测

2012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辅导-信用风险监测

发布时间:2012-02-07 14:25  来源:风险管理 查看:打印  关闭
银行招聘网(www.yinhangzhaopin.com)温馨提示:凡告知“加qq联系、无需任何条件、工作地点不限”,收取服装费、押金、报名费等各种费用的信息均有欺诈嫌疑,请保持警惕。

信用风险是指信用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经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阙值的简单含义即临界值)

  有效地信用风险监测体系应实现的目标:

  (1)确保商业银行了解借款人或交易人对方当前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2)监测对合同条款的遵守情况;

  (3)评估抵(质)押物相对债务人当前状况的抵补程度以及抵(质)押物价值的变动趋势;

  (4)识别借款人违约情况,并及时对风险上升的授信进行分类;

  (5)对已造成信用风险损失的授信对象或项目,迅速进入补救和管理程序。

  JP摩根的统计显示:各项措施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度均有不同

  50%~60%——决策千预见并采取预控措施;

  25%~30%——贷后监测到并迅速进行补救;

  低于20%——风险发生后进行的事后处理。

  一、风险监测对象

  1. 单一客户风险监测

  单一客户风险监测的方法包括一整套贷后管理的程序和标准,并借助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分类等方法。

  客户风险的内生变量包括两类指标:一是基本面指标、二是财务指标。

  (1)基本面指标主要包括:

  ①品质类指标

  ②实力类指标

  ③环境类指标

  (2)财务指标主要包括:

  ①偿债能力指标

  ②盈利能力指标

  ③营运能力指标

  ④增长能力指标

  从客户风险的外生变量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主要股东、上下游客户、市场竞争者等“风险域”企业持续交互影响的。上述相关群体的变化,均可能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造成影响。因此,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

  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的评级,应定期进行复查,当条件改善或恶化时,应对每个客户重新定级,确保内部评级与授信质量一致。《巴赛尔新资本协议》强调,内部评级是监测和空白股指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

  2.贷款分类与债项评级

  客户信用风险监测的结果应当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时有所体现。

  (1)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含义:通常是指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综合能够获得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对信贷资产的质量和客户风险程度进行持续监测和客观评价。

  2001年,我国监管当局出台了贷款风险分类的指导原则,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能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根据监测的结果给定商业银行的客户以及信贷资产一个风险类别(或级别)

  在分类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至少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①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信贷规章、制度和办法;

  ②建立有效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③实行审贷分离;

  ④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保证贷款档案的连续和完整;

  ⑤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贷款状况的重要信息;

  ⑥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贷款分类与债项评级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二者既区别明显又相互联系。

  3. 组合风险监测

  组合层面的风险监测把多种信贷资产作为投资组合进行整体监测。商业银行组合风险监测有两种主要方法:

  ①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主要是对信贷资产组合的授信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监测。授信集中是指相对于商业银行资本金、总资产或总体风险水平而言,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授信。结构分析包括行业、客户、产品、区域等的资产质量、收益(利润贡献度)等维度。商业银行可以依据风险管理专家的判断,给予各项指标一定权重,得出对单个资产组合风险判断的综合指标或指数。

  ②资产组合模型。商业银行在计量每个敞口的信用风险,即估计每个敞口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的基础上,就能够计量组合整体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估计各敞口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价值的概率分布。

  不直接处理各敞口之间的相关性,而把暴露在该风险类别下的投资组合看成一个整体,直接估计该组合资产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二、风险监测主要指标

  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通常包括潜在指标和显现指标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或征兆信息的定量分析,后者则用于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重要的风险监测指标有:

  1. 不良资产/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例题:单选。如果一家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情况为:正常类贷款50亿元,关注类贷款30亿元,次级类贷款10亿元,可疑类贷款7亿元,损失类贷款3亿元,那么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 )。

  A.10% B.15% C.18% D.20%

  答案:D

  解释:(10+7+3)/(50+30+10+7+3) ×100%=20%

  2. 预期损失率

  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100%

  预期损失是指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代表大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商业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

  预期损失=PD×LGD×EAD,其中,PD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LGD为违约损失率,EAD为违约风险暴露。

  例题:单选。某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500亿元,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为400亿元,资产风险猖口味200亿元,预期损失为1亿元,则该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类为( )。

  A.0.03% B.0.5% C.1.08% D.1.33%

  答案:B

  解释: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100%=1/200×100%=0.5%

  3.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单一(集团)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100%

  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4. 贷款风险迁徙率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 / (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正常类贷款的总数/额——12万

  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贷款余额——12-1=11万

  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2)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注意与正常的区别,上者涵盖内容更广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注意:不包含自身的类别,即正常类

  (3)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4)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5)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损失类的贷款余额。

  总结:各类级别的贷款迁徙率中,向下迁徙金额与贷款分类相关,均包含自身以下的各类级别贷款之和,但不包括本身。

分享到:

热评话题

Back to Top